2022年4月11日晚间,郑州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学术讲座“青花瓷的发展与鉴赏”通过线上平台顺利进行。本次讲座由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馆员、文物进出境陶瓷及玉器类责任鉴定员刘亭亭老师主讲,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师郭荣瑧主持,我院文物与博物馆学、历史学专业师生及其他文博从业者数十人参加。
报告伊始,刘亭亭老师针对中国历代瓷器发展,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我国从商代朴实无华的原始青瓷到明清时期争奇斗艳的珐琅彩历朝历代的代表性瓷器,并以当代年轻人耳熟能详的一曲《青花瓷》引入了本次讲座内容的主题青花瓷的发展与鉴赏。
刘老师首先介绍了陶与瓷两物在原料、烧制温度与其硬度、胎釉结合、吸水率透光率四大方面的不同,并以元代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为例介绍了“时代特征加器型”这一文物定名法。单就青花瓷而言,刘老师提出可从胎、釉、器型、青花料、纹饰、装烧方法、款式共七个方面来鉴赏。其中胎、釉、纹饰、器型在历代与各地的窑址均有不同,青花料方面在成化年之前青花瓷多用苏麻离料成化以后尤其是嘉靖年间则多用回青,装烧方法则有叠烧、覆烧、匣钵烧、支钉烧等方法,至于款式则是永乐之后才出现的。
通过刘老师的报告,我们认识到:青花瓷是一种以氧化钴为原料在1300℃左右烧制而成的一种釉下彩瓷器,其于唐代出现,元代成熟,宣德年间达到顶峰。在扬州唐城遗址以及巩义黄冶窑出土有唐代青花瓷碎片,这一时期青花瓷并不流行。到了宋代制瓷业进入一个高峰期出现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定、汝、哥、官、钧五大名窑以及八大窑系,但这一时期的青花瓷数量却极少原因可能是因为宋人喜好单色釉的瓷器如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这一类的器物。如今仅在龙泉金沙塔塔基等一些地方出土有少量宋青花。到了元代,元政府实行匠户制、设置浮梁瓷局以及青花烧造工艺的进步使得青花进入成熟期。元代青花构图丰满、大气豪迈,是青花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于元青花的鉴别首先是要知道元青花总体上器型硕大多呈上宽下窄之梯形,因其器型硕大故其多为拼接而成接口有明显接痕,元青花多内壁不平,其胎底多砂眼、刷痕、铁质斑且底部火红有粘砂和鸡心突出,圈足外墙斜切,器底内壁外撇。元青花瓶、罐底多有仰莲纹其身则有人物、植物、动物等纹饰如缠枝葫芦纹、满池娇以及云龙纹等。元青花多采用白地绘彩和青花拔白两种方式绘画,整体呈多层次装饰而不乱。元青花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了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报告结束后,刘老师对同学们所提关于青花瓷等文物的疑难问题进行了耐心详实解答,郭老师对报告内容进行总结,代同学们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感谢,指出同学们在日常专业学习中要坚持阅读、坚持实践、坚持观察、坚持思考、坚持交流、坚持写作,并鼓励同学们向专家学者学习治学之道。
编辑人:刘洛斌
校对人:刘晓莉
审核人:刘晓莉
上传人: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