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信阳,暑气正浓,而我在信阳博物馆的实习也随着夏日的蝉鸣渐近尾声。回首这短短一个月的时光,从初入陈列社教部时的生涩到如今对博物馆运作的深刻体悟,每一天都像展开了一页新的历史画卷——展厅里的文物不再只是玻璃柜中的静默展品,而是串联起教育、文化与公众生活的鲜活纽带。在这里,我见证了博物馆如何以开放的姿态将“文化惠民”的理念落地生根,也亲身参与了一场从课本理论到实践行动的生动蜕变。
B23文物与博物馆学班宋依依

我在信阳博物馆的实习随着7月的结束,也逐渐走到了尾声。在陈列社教部实习的过程中受益匪浅,第一周深化了对展厅之间的理解认识,跟着带教老师系统了解了场馆内所有的展厅与文物,并且着重学习了基本的布展常识和活动策划流程。
第二周后则更多地开始接触博物馆的核心业务,例如与各大单位的电话沟通接洽和各大学校之间的校级联动,还有在固始县参与了“博物馆的一天”研学活动,和各个年级的小朋友们一起感受当地风光,将文物与美好环境相结合。
月底的市级小小讲解员比赛中,信阳作为承办地我也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和可爱的讲解员小朋友们一起准备比赛,小朋友的世界天马行空,对他们来说,文物和博物馆就像一粒启蒙的种子,早在不经意间就已经种下了,并随着他们长大慢慢生长着,很开心博物馆能在日常的市民活动中作为公共开放地为教育服务,深刻感受到了教育职能的贯彻并非纸上谈兵,越来越熟练,工作也逐渐越来越多,和组长一起提交围绕根亲文化展厅进行的研学方案设计,与同事们在会上讨论博物馆的更多研学可能,并且看见自己简单的研学方案能够得到落实,真正的服务于可爱的小朋友们,满满成就感。
短短一个月,我和家乡的博物馆似乎建立起来了某种更加紧密的联系,我对它的了解不再局限于百度百科上的介绍,也不局限于刚来时8页的讲解词,而是在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看见了运行的模式,并且有效感受到了它为当地居民提供的服务,信阳博物馆正以开放姿态践行“文化惠民”理念,而我有幸成为这场实践中的一枚齿轮——当孩子们在根亲展厅找到姓氏图腾欢呼时,当老人们指着革命文物展柜讲述家族往事时,那些课本里的“公共服务职能”“文化遗产传承”忽然有了温度。
实习结束时,我站在博物馆的大厅回望,忽然明白这座建筑的意义远不止于陈列文物。它是孩子们指尖触碰姓氏图腾时的惊喜,是老人凝视革命展柜时泛起的泪光,是每一场研学活动中悄然播撒的文化种子。信阳博物馆用它的温度告诉我,文化遗产的传承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日常服务的细节里,藏在“人”与“物”相遇时迸发的火花中。很荣幸能以一枚“齿轮”的身份参与这场实践,让那些书本上冰冷的专业词汇,最终化作了一段有温度的记忆——关于博物馆,更关于我的青春。